熱門文章
“互聯網+ETC”產業露端倪,智慧交通2.0創新引擎正在形成
發布時間:2017-08-28 分類:趨勢研究 來源:鳳凰文創
近一年來,在國家發改委、交通部力推之下,全國ETC用戶量呈現了“井噴式”增長,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ETC用戶已經突破5000萬。而其背景是,傳統的交通收費及車流量監測技術和手段已無法跟上車流量的巨大增長,因此隨著當今傳統產業信息化的發展加速,我國的的ETC產業也必須快速推進。
但在當前“互聯網+”的潮流下,ETC產業不僅通過規模和集群效應而逐漸擴大和延伸,而且創新力度和創新做法也前所未有,正為智能交通未來帶來重要改變。
政府部門醞釀支持政策,ETC產業迎來爆發增長
近一年來,隨著全國ETC用戶量“井噴式”增長。不難想象,在智慧交通的大背景下,“互聯網+ETC”產業未來發展空間的巨大。為了加速這個換代過程,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積極醞釀新一輪支持性政策。近日,國家發改委開始針對ETC做專題調研和布局。與此同時,交通部也在不斷完善ETC客戶服務體系建設,預計將有進一步的支持性政策出臺。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高速公路ETC用戶量已經突破5000萬,主線收費站ETC車道覆蓋率超過98%,標志著ETC邁上了聯網運營和快速更新換代的階段。
除了發改委、交通部等部門的產業布局和政策支持之外,一些省份出臺使用ETC優惠收費政策,以及ETC便捷的使用體驗也加速了ETC“井噴式”增長,例如北京、浙江、河南等地已經開始將ETC應用從公路拓展到城市停車場,符合智能卡相關國家標準、與銀行卡相互兼容的ETC卡,同樣可以具備其他交通方式電子支付功能。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全國公路客車ETC使用率將達到50%。
ETC可綜合提高交通效益,相關產業迎來機遇期
簡單來說,ETC就是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ETC專用車道是給那些裝了ETC車載器的車輛使用的電子收費專用車道。由于其特性,ETC特別適于在高速公路或交通繁忙的橋隧環境下采用。實施不停車收費,可以允許車輛高速通過,大大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公路收費走向電子化,可降低收費管理的成本,有利于提高車輛的營運效益。由于通行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可以縮小收費站的規模,并節約基建費用和管理費用。
另外,ETC對于城市來說,不僅僅是一項先進的收費技術,還是一種通過經濟杠桿進行交通流調節的有效交通管理手段。對于交通繁忙的大橋、隧道 , ETC可以避免月票制度和人工收費的眾多弱點,有效提高市政設施的資金回收能力。
“互聯網+ETC”,打造智慧交通2.0創新引擎
在物理空間的擴展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用戶體驗將成為今后持續的主題,未來智慧交通發展的必然之路,是以互聯網技術作為動力與支撐,構建一個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體系。
ETC作為一個V2X(車對車信息交換)的基礎技術,可提升用戶的體驗,并助力“智慧交通2.0”的發展。ETC的核心技術是專用短程通信(DSRC),在交通運輸領域,DSRC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V2X通信技術,在車輛高速行駛時,DSRC可以實現V2X低時延直接通信,實現自動識別車輛、交通費用電子支付、車路通信等功能。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積極部署我國的ETC網絡,并在今年基本實現了省市互連。
到2020年,預計全國的ETC用戶將達到8000萬,成為全球最大的ETC網絡。屆時,ETC的發展將會呈現七大趨勢。
第一,進城,即進入城市應用領域,如停車、路橋收費、場站管理等;
第二,上車,即進入前裝和準前裝,成為標準車輛功能;
第三,聯云,連上公有云,這是“互聯網+ETC”趨勢使然;
第四,在手,通過手持終端提供用戶服務;
第五,出海,即中國的ETC模式可供海外其它國家參考;
第六,多元,即結合移動通信技術、與行駛記錄儀和導航儀結合等多元形式;
第七,延伸,將擴展至更多V2X應用,進入車車協同和車路協同領域。
ETC的創新應用也會相應地增加。例如,可以創建智能停車管理體系,通過ETC創建智能停車管理體系后,就可以實現無人值守、非現金支付、不停車通過、集中管理,最后變成一個以云為核心的聯網停車的城市級乃至全國級的大平臺。以此類推,擁堵收費、年票稽查管理、交通信息采集,都可以通過這個技術來解決,最終形成無縫的感知和協同。
如此,以“互聯網+ETC”為基體的用戶體驗,到最后就能“上得了高速、進得了商圈、下得了停車場、回得了家園”,從而構建未來生活的一卡貫通、聯網多用,一卡多用、聯網多用的大生活場景。
ETC推廣應以漸進手段,系統包容和穩定性為主要考量
既然有這么多的優勢,一定有人有疑問為什么不在公路上實行全車道的ETC換裝呢?仔細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考慮到我國有各種車型的車輛,高速路對不同的車型會有不同的限制,在此時收費員成了守關者,能阻擋這些車輛進入高速。此外對于綠色(運送蔬菜食品)車輛我國實行高速免費政策,這需要收費人員上車觀察后方能確定,而ETC智能靠車輛外觀和車牌判定,還無法識別那些偽裝車輛。二、對技術的擔憂。也有人表示對我國目前的ETC技術不是很認可,對于設備的識別、讀取速度不夠滿意。此外也考慮到,如全部實行ETC,遇到故障將面臨大面積癱瘓。三、路政和交警需要臨檢,ETC速度太快,攔車有危險。四、對收費員失業表示擔憂。
除此之外,我國目前ETC使用量低還有另外幾方面原因:一是因為我國ETC使用還未成熟。全國聯網工作也才初步達到全覆蓋的程度,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在推廣過程中不會一下子全國上線ETC。
二是目前ETC用戶仍有限。ETC雖然不算新,但用戶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尤其在開始的時候會比較緩慢,目前的用戶量單車道或兩車道ETC足矣。或許等ETC用戶道到一定量,大量用戶都涌向ETC車道而人工通道閑置下來,就該增加ETC車道了。
第三、ETC業務辦理影響使用。有用戶反映辦理ETC業務并不方面(前期承辦該類業務單位較少,目前已在改善中),用起來也有問題存在,如此前發生的ETC被盜刷現象,ETC故障導致無法通行等問題,讓用戶體驗度不高。
第四、我國目前對ETC的安裝仍需用戶自行完成,且不像車牌那樣,沒有車牌就不能上路。ETC如果要實行全面覆蓋,或許要學習國外,所有的車輛都是在購買的時候由路政部門強制安裝芯片卡。
所以如果強制性全面推行ETC,不僅達不到快速通過的效果,可能一個故障要堵很長時間,而且技術漸進變革的今天,這樣強制推行還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推行肯定是要推行的,只是需要過程和時間,在如今大里發展智能化的今天,未來肯定是一個智能化的社會,因此在未來,ETC肯定會逐步的變為主流的交通運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