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迪蒙人工智能無感停車:智慧停車是違停亂象的終結者
發(fā)布時間:2018-08-15 分類:行業(yè)資訊
狂犬疫苗事件之后,公眾情緒再次被點燃,恨狗人士試圖以異煙肼毒死“惡狗”,警示養(yǎng)狗者管好愛犬,殊不知這不僅無益于問題解決,還觸犯了法律紅線。與養(yǎng)狗者相似,投毒殺狗無助于倒逼文明養(yǎng)犬,暴力毀車對規(guī)范停車也絕非良策,而且都還將面臨法律風險和道德譴責。
停車見人心。在“停車”這件小事上,因停車不當導致車輛被人為毀壞的情況頻頻發(fā)生、屢禁不止,“施暴者”逞一時之快,逃之夭夭,而違停者則不僅要面臨行政處罰,還將承受私人財產被惡意破壞的壓力,心理上往往難以承受,甚至還可能因為“一口惡氣”而劍走偏鋒、累及他人,從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
遠的不說,就在近日,河北張女士因車輛沒有正確駛入停車位,長時間擋住別人的車,結果左側兩個輪胎被放氣,車門還被寫上了“車停得真好”的字樣。無獨有偶,江蘇一名大學生因向來對違停深惡痛絕,對6輛亂停亂放的豪車“痛下殺手”,引擎蓋和后備箱蓋均被刻上“亂停”字樣,前、后雨刮器均被掰斷,維修總額高達10萬元,這究竟是“替天行道”還是“任性作死”,值得反思。
人車矛盾,從未如此激烈。不得承認,這與當前管理不到位和公眾教育缺失不無關系。一方面,中國各大城市汽車量暴增對執(zhí)法工作帶來巨大挑戰(zhàn),警力不足、取證困難、執(zhí)法不嚴等因素,也十分不利于矛盾化解;另一方面,多數(shù)車主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和僥幸心理,違停成本低更助長了以身試法、鋌而走險的不良風氣,而暴力毀壞他人車輛者,也假借公眾痛恨違停的情緒有恃無恐,普通老百姓圖口舌之快拍手叫好,長此以往,踐踏法律者前赴后繼,停車規(guī)則形同虛設。
“停車管理,除了完善相關法律條例,還應該有技術解決方案。”深圳市人大常委經濟工委委員、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迪蒙智慧交通CEO向雋認為,在執(zhí)法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增加高位視頻、人工智能識別和區(qū)塊鏈追蹤等技術投入,不僅能夠降低執(zhí)法人員成本,還能形成停車證據鏈,提升執(zhí)法質量,并規(guī)避法律嚴、執(zhí)法松的弊端。在停車數(shù)據與個人信用相掛鉤的情況之下,車主自然不敢“頂風作案”,而毀人車者,也難逃法律追責。
客觀來講,毀車與殺狗本質無異。情緒犯案、人情執(zhí)法雖有其合理之處,但卻是法律進步的絆腳石,不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和遵守。讓違法者受罰、還受害者公道是第一原則,不容商量。科技可以規(guī)避執(zhí)法中“人”的因素,也可以改變社會矛盾暴力對抗的方式,未來緩和人車矛盾的最終武器,或許就取決于執(zhí)法中的技術含量,而以科技為核心的智慧停車,恰恰將是違停亂象的終結者。